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
“虽然我退休后这本书才与读者见面,但25岁时我就开始为它做准备了。”
近日,柳建伟新作《钱塘两岸·卷一》面世,这本聚焦钱塘两岸抗战历史的长卷式作品,是他继《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惊涛骇浪》等作品之后又一精神攀登之作,引发读者广泛关注。
谈及钱塘两岸的抗战历史,钱塘江大桥是无法绕过的存在。
大桥建设过程堪称“世界级难题”,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钱塘潮,以及钱塘江底40多米的流沙层,构成了建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让无数工程师望而却步。
直到1933年,在北洋大学任教的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拿出铁路公路上下联合式的钢桥设计方案,并于次年主持全部结构设计,桥梁才从逐步图纸走向现实,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今年,钱塘江大桥已88岁,它曾见证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也在一次次“炸毁”与“重建”的抉择中,与无数人的人生发生关联。
这座大桥的故事,也是《钱塘两岸》故事的起源。
展开剩余87%2006年这一故事被谢晋导演挖掘,准备拍成电影《桥魂》,柳建伟受邀担任编剧。“我与导演多次在西湖畔探讨剧本的走向。后来我觉得不能光写茅以升,就与导演商讨在剧本中加入两个虚构的角色,并将电影改名为《天堂的桥》。但就在电影融资投拍之际,谢晋导演病故,项目也因此搁浅。”他说,这个故事一直深藏心底,为他多年后写作埋下种子,“我20多岁时就有一个梦想,写一部中国版《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长卷式作品,浙江独一无二的抗战格局,钱塘江大桥南北两岸八年的变迁,恰是呈现中国伟大抗日战争最有代表性的舞台。”
钱塘江大桥经历过怎样的战争风云?写作者如何呈现这段过往?日前,柳建伟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聊了聊《钱塘两岸》这本书的创作始末,还有投射一代人命运轨迹的钱塘江大桥。
【1】
硝烟中的钱塘江大桥
看着今天的钱塘江大桥,还有桥下奔腾的江水,应该很难想象,当年的工程师如何在夜以继日的敌机轰炸中克服极其复杂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建成中国首座公铁两用桥。
比建设过程更难想象的是,这座刚刚落地的大桥,仅89天就被他的缔造者炸毁。
1937年,日军登陆杭州湾,为避免大桥落入敌手,茅以升不得不亲手按下引爆器,并愤然留下一首《别钱塘》:“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更让人揪心的是,此次炸桥仅是钱塘江大桥曲折命运的开端。
1937年11月开始,日军接连轰炸萧山县城,使这片土地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同年12月,杭州沦陷,隔江相望的萧山成了浙东抗战的前沿阵地。
1940年初,考虑到未来战争形势,日军想将萧山作为进攻的桥头堡,趁雪夜突破钱塘江,打破了中日两军长达两年隔江对峙的局面,随后便着手修复钱塘江大桥。
“由于桥梁结构复杂,1941年9月日军拿出初步的修复计划,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后,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工作才正式启动。”柳建伟说,“1943年初日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终于修通了公路桥,但因为运输能力太低,他们还想修通铁路桥,遇到很多困难,进展缓慢,1944年10月中旬整个修复工作基本完成,火车在桥上的行驶速度仅限于15公里/时。”
此后,随着战火不断蔓延,想要阻滞日军南侵的抗日游击队分别于1944年和1945年炸桥,将5号桥墩和6号桥墩的水面以下部分各炸出大洞;1949年5月杭州解放前,仓皇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再度炸桥,大桥因地下党及技术人员保护仅轻微受损;次年2月,在国民党战机轰炸下,钱塘江大桥第五次被破坏……
“按理说,日军投降后就该修桥了,结果解放战争爆发,只能将就着用。1949年共产党军队接手大桥,结果朝鲜战争爆发,桥又没修好。”柳建伟感叹。
这座命途多舛的英雄桥一直坚挺到1953年9月才真正重生,在波涛汹涌间静述曾经经历的磨难。
“这是世界上绝对独一无二的桥。”这也是为什么,柳建伟想通过桥的命运轨迹书写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命运轨迹,重述过去一两百年内中华民族经历的磨难,“历史就长在这片土地上,我有运气,谢晋导演让我了解这段历史,给我机会把它写下来。”
【2】
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物群像
与钱塘江大桥共同在战争中沉浮的,还有《钱塘两岸》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虚构人物。
在柳建伟看来,要写出如《战争与和平》一般呈现战火中各阶层民众命运走向及映射国计民生发展的变化的作品,就必须让虚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发生关联,“蒋介石、汪精卫等历史人物都诞生于钱塘两岸,只有让虚构人物与他们产生联系,故事才会显得精彩,比如我在书中塑造的钟江涛,他一来杭州就有人帮扶,之后会成为蒋经国的心腹,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
《钱塘两岸》中男主人公陈剑峰的出场也与钱塘江大桥建桥这段历史息息相关,“小说第一幕里,男女主角坐在岸边看钱塘江。后续的故事中,陈剑峰也会成为解放军保卫大桥的核心力量。”
柳建伟还给读者进行了小小的“剧透”,小说结尾,陈剑峰和叶紫烟会坐在六和塔下,看着火车通过终于修复完成的钱塘江大桥,见证茅以升“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夙愿达成。
其间柳建伟还写到了茅以升,但没有让他出场,只是活在人物的对话里,“这样会使整个故事更有代入感。”
细究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家庭背景,还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比如,主要角色大多出生于富裕阶层,比如陈剑峰所在陈家做的是钱生钱的生意,钟家大少爷钟江河则是金融行业从业者,最早做钱庄生意,后来在杭州开现代银行,之后变成了财政厅的顾问……
同样出彩的人物还有陈剑峰的母亲谢若水,她不仅未雨绸缪地规划每个孩子的人生,还紧跟社会形势变化,为家庭提前攒下应对变数的资金,在丈夫去世后沉着挑起重任,甚至还买下小东山江边的一片房屋,准备带一家人做战时生意。
“在中国,伟大母亲的作用远远大于父亲,比如《大宅门》里的二奶奶。”柳建伟指出,谢若水是《钱塘两岸》的核心人物,其重要性远甚女主人公叶紫烟,“谢若水这个母亲培养了很多孩子,因为有她,这群孩子才能长成国之栋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做出贡献。”
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也能找到些“宁波帮”的影子,“宁波是现代金融业的奠基者,民国初期甚至清朝末年钱庄转型现代银行,宁波人占70%的功劳。上海外滩一带的洋行,60%、70%也是宁波人开的。战时共产党如何在日军未占领的地区发展经济?就靠这类人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成就。”柳建伟说。
【3】
信仰的力量
翻开《静静的顿河》,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和他的妻子娜塔莉亚以及情人阿克西尼亚之间于战争中的情感挣扎贯穿着整个故事;再将目光转向《钱塘两岸》,陈剑锋和叶紫烟之间的情感故事也成为讲述淞沪会战前后四大家族命运变迁的导火索,既呼应了战火时期的有情人波折的情感经历,也通过角色的际遇之变映射信仰之变。
“抗战初期,作为年轻的军校毕业生,陈剑峰还处于热恋当中,放弃一线作战的机会回到杭州。后来叶紫烟经受人生重大变故,放弃进入婚姻并且坚定地投身革命,在1941年假死离开陈剑峰,让他遭受了巨大打击。后来解放战争期间,陈剑峰又受姐夫庇佑成为带领一队人的师长或者军长,却因为沉溺于王阳明心学耽误发展,后来还被人裹挟去了宁波,让姐夫也恨铁不成钢,但那个时候陈剑峰已经信仰共产主义了。”
难以预料的时代之变与一波三折的经历,最终将陈剑峰这个人物引向共产党的隐蔽战线。
柳建伟提及,在还未与读者见面的《钱塘两岸·卷二》中,陈剑峰就成为了共产党员柴达成领导的秘密党员,浙东游击纵队撤退时被命令留在杭州,与柴达成单线联系。
“但这种隐蔽联系,也会将解放之后的陈剑峰置于两难的处境。”他说,写人,不能像《亮剑》和《历史的天空》里的那样,把小说中的人物都变成将军,“战争时期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比较多,但都是个案,真正动人的故事,大都来自于隐蔽战线上的芸芸众生。但当时面对这类人群,高层给出了十六字方针‘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这也是未来的陈剑峰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而陈剑峰的境遇,也如同一条引线,串起那些或伟大或渺小人物在战争淬炼下磨难重重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从1937年淞沪会战、杭州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再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这段历史中各地人民在之江大地上面向和平的精彩创造,还有其后代在大时代中必须直面的机遇与挑战。“《钱塘两岸》共四卷,如果写得快,明年这个时候就能与读者见面;如果写得稍微慢一点,后年差不多能看到了。”柳建伟透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
发布于:浙江省易云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